台灣的電影都是一種很一窩蜂的熱潮,你要說國片要作哪種題材會大賣,事前幾乎很難預測,總是要上映之後搭上流行熱潮接著觸碰到媒體的嗜血天性,我們才會知道。
人紅是非多,這句話用在電影身上也是如此。
在艋舺一炮而紅之後,忽然間有一堆青少年犯案問題全都跟艋舺這部片有了關係。青少年結夥霸凌同學,學艋舺;青少年打群架,學艋舺。好像在艋舺未上映之前,台灣的孩子們都是諄諄有禮、好學聽話的樣子。
把道德的帽子扣在電影創作上頭,我怎麼看都覺得不倫不類。如果你們衛道人士是用這種標準看片子,那就得每天去新聞局舉牌抗議西洋片,人家教父不更黑社會?!
並不是要幫艋舺說項,而是我覺得艋舺的劇情比起實際社會的問題,觸及的層面並不深,要說他談論台灣黑道,我倒覺得這只是一部青少年成長電影罷了,會吸引青少年加入幫派,不是看一部電影這麼簡單。
但看完之後感不感動?不感動,我老實說。
一個從小沒有父親被同學欺負到大,高中結識4名稱兄道弟的朋友進入黑道,最後看清摯友的背叛而手刃對方的角色設定的確不錯,趙又廷演得不錯,但是他就是難以甩掉他那一身好家庭出生的味道,所以我覺得他演得不錯,但就是「演」,趙又廷跟周以文基本上還是不同的兩個人。反倒是阮經天令我驚艷,畢竟要從敗犬女王那種小男生直接跳到這種早熟世故城府深沉的青少年,需要一點功夫,看到最後我已經記不得阮經天,因為在螢幕上我只看到和尚。
上面那一段被趙又廷的粉絲看到,我肯定被譙...
令外一個不感動的原因就是劇情。其實劇情張力不足或過於老套算是台灣電影的通病,既使是最賣座的海角七號,在劇情上也是過多的拼裝跟平泛。
其實了解台灣電影市場跟資金的狀況,我們觀眾也不敢要求台灣電影要朝好萊鄔看齊,但是就劇本內容著手倒是一種以小搏大的方式,因為花上1、2億台幣的電影也比不上一部低成本的美國電影,而回收壓力就要上億的票房。台灣還是走小品電影平實多了,其實小品電影沒有錯,就連鄰近的日韓電影,不也是以劇情取勝的小品電影。
不過台灣電影有他值得驕傲的地方(ㄜ...我不是指蔡明亮,他的電影我沒一部看得下去!),台灣的攝影取景的角度非常具有特色,比起好萊鄔那種平鋪直敘的採景,台灣在運用燈光以及角度上,有種超乎現實又貼近現實的美感,就像一開始拍趙又廷家廚房那一景,你可以直接聯想到自家的廚房卻又完全陌生的感受。在李安或是侯孝賢的電影,也都可感受到這幾乎專屬於台灣電影的攝影風格,其實我會看台灣電影,多半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最後,艋舺到底值不值得看?!這種問題真的很主觀,可是如果連好萊鄔出產的c級(我是指低成本又沒劇情)電影你都願意看,我不覺得艋舺有什麼理由排除在你的名單之外。(標準的比下有餘...)
聽說阿Ken演得不錯,所以我就看了這部霓虹心。
另一方面,我挺喜歡他的劇照那一段話:「愛情,可以帶你走多遠?」但是在這部電影中,愛情還不到,女主角只是為了一個在網路上認識的男人而遠走,那是一種寂寞,這不是愛情的動力,而是害怕孤單的力量。
為了找尋一個連戀人都談不上的男人,帶著與自己疏遠已久的兒子飛過半個地球「度假」,該說這位媽媽小姐天真還是可愛?之後發現男人有家庭,而又被兒子發現他的詭計然後跟他翻臉,弄得自己裡外不是人,好在電影總是會安插微妙的轉折,弟弟家庭的悲劇竟成了這對母子家庭的喜劇,生死交關之處,也讓這個媽媽有了表演的舞台,讓這趟荒繆開頭的旅程,有了微笑的結尾。
演母親這個角色的演員,演得十分出色,一開始那種不知道如何與兒子相處,陷入幻想中愛情而羞澀的單身女性,隨著劇情發展,愛情幻滅慢慢轉換成單親母親的心情轉折,很細微地表現出來,不多也不少。而阿Ken這個俗擱有力的旅店主人也是恰到其分,他每次一出場總是會將片子鬱悶的氣息稍稍地掃淡一些。
雖然說這部電影在台灣取景,用了台灣的演員,導演也是(一半)台灣人。整體來說,霓虹心還是比較像是歐洲電影(什麼是歐洲電影,就是常常不知道怎麼開頭,怎麼結束,老是演中間劇情的那種電影),不過比起那種步調慢到我睡兩輪還是老地方的歐洲電影,霓虹心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