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不要把這部片當作談論搖滾樂的嚴肅電影,他不過是穿著龐克外套的YA青春片。
雖然在一開頭,主角藉由不同類型音樂劃分不同類型的群眾,這一點頗有趣,畢竟我聽一陣子音樂後,也很愛幹這種事。
劇情非常地單純,就是一個愛樂成癡的轉學生,到了一間每年跟其他學校舉辦樂團競賽的高中,因為他豐富的音樂知識被一個神秘的女生拉去當樂團經理,發現他的樂團一團糟並幫他改造,另一方面課堂上又與另一個女生糾纏不休,最後發現神秘的女生在晃點他,而跟他糾纏不休的女生解救他,結局大歡喜,神秘女生來道歉,三個人手牽手走向美好的未來(最後一句是鬼扯)。
這個劇情,應該比一個轉學生轉到一間很陰冷的學校,然後被吸血鬼抓去當老婆,接著不小心跟狼人搞外遇的故事,稍微複雜一級。
我比較感興趣的是,外國人玩樂團的風氣還真是興盛阿,想想在台灣,小學開始的音樂課就是讓一點也沒有音樂氣質的'兼職'音樂老師,被強迫吹你一點也不覺得好聽的直笛(前頭再放個竹蔞,小學的才藝表演就是眼鏡蛇跳舞囉~~),音準這種東西連老師都不準了,大家還準個屁?!國中的音樂課是寫著給督學看的,學到的大概是李白挺會吹簫這些端不出檯面的東西。高中的話,如果你對音樂在9年教育摧殘下還能有興趣,已經算是奇跡,想玩樂團?6人以上才能組社團喔~~(這種規定全球樂團可以死9成了).....
所以說,如果大家還有熱情的話,在下課後讀完聯考的東西後,再找個不會吵人的地方鍊吧...真是一點不意外,台灣的樂團會不興盛.....
突然想到從聽音樂開始,我也常被人罵崇洋媚外,好像不聽張惠妹、周杰倫,我就是不愛台灣...怎麼愛個台灣要這麼委屈?又要擁護國片,又要支持台灣歌手...不喜歡就不喜歡阿,不然這樣好了,我支持國片跟台灣歌手,但是我不要繳稅金了....
shit!我居然鬼扯這麼多....回到重點一下(如果說有重點的話)。
話說這名女主角(解救男主角,黑頭髮那一個)跟那個紅透少女界的柴克,都是演出歌舞青春這部YA音樂劇電影一炮而紅的年輕演員,而這部片也是擺明要讓女主角單飛的片子,只是我覺得這部片倒是把女主角的缺點都顯現出來,演技不佳就不用點得太明白,連歌聲這一點,除了最後很費力地唱那一首之外,幾乎被那個金髮女生搶去所有的注意力...搞到最後,我對金髮女生還比較有興趣。
歌的部分,我怕我說的太實在會讓這部片名直接改名叫Popbandslam,搖滾直接out。
但是這部片還是有驚喜,如果大家對六人行還有印象的話,應該記得那個傻大姐菲碧。沒想到同是姊妹的瑞秋還在演單身女郎,菲碧在這部片已經演起青春男孩的媽了,傻大姐的氣質猶在,演一個社交有困難的男孩的媽,出乎意外地討喜。
從搖滾未來到藍調傳奇,雖然都是音樂的故事,但是卻是非常地跳Tone。
搖滾源自於藍調,藍調是黑人創造的音樂,因此雖然現今搖滾樂幾乎是白人的天下,但是我們得承認,沒有黑人,搖滾或許將不存在。這部電影直接把觀眾拉到最源頭的地方,告訴我們那個孕育初搖滾、爵士、嘻哈的藍調是怎麼開始的。
利用一個傳奇的Cadillac Records(切斯唱片)老闆的故事來述說藍調故事,這種傳記式的音樂電影很多,對著名的莫過於「雷之心靈傳奇」。只是比較特別的是,大部分的傳記電影都會詳細地詮釋主角在每個過程的心靈轉折,而這部電影卻是更偏向紀錄式影片,雖然紀錄了每個事件情節的發生,卻不會讓主角演足每個心情轉折的戲份。
就像是一部局外人的傳記電影。但也是最適合想單純聽音樂的影迷觀看。
或許這也是這部片的用意,畢竟他想說的是「藍調的誕生」,而非Leonard Chess(切斯唱片老闆)的一生。然而主角在這部電影中也擔任多重的角色,他是藍調的創辦者、主導者,同時他也是旁觀者,也因此我們看到對於藍調懷抱無比熱情的人,同時也冷靜近乎冷漠地處理每件事情。以亞德裏安·布洛迪的演技去詮釋這個角色恰如其分。
只是這部電影令人沮喪,那種隨著成功而來的心靈腐蝕,來得過快,在你還來不及讚嘆歌者的天賦,他已經被名望給吞噬了。
留言列表